|
▲海廢展解說&環境教育講座 |
小時候家附近有座垃圾掩埋場,家人鄰居都曾抗議過。但垃圾總得有去處,這件事讓幼年的我深感無力。長大後我自備餐具,關注環境新聞,但所做的僅止於垃圾分類。直到接觸大自然,才真正看見塑膠垃圾的破壞如此巨大。幼年的無力轉變成動力,我知道:現況不佳,未來也許更糟,付出行動可能白忙一場,但總比擺爛、說風涼話好上百倍,因而決心投入環境工作。 自然環資多年來收集數據,分析垃圾來源,以科學證據與政府溝通。2013年起我們進行ICC國際淨灘監測,分析海灘上的塑膠垃圾種類,成為減塑政策的重要依據。 直到海龜吸管影片在全球瘋傳、台灣社會開始討論海洋廢棄物議題,讓當時的環保署覺得:「嗯!現在推減塑政策應該不會被罵吧」,於是參考NGO 曾經好幾次淨灘時,聽到路過的民眾說:「加油啊,環境靠你們了」儘管笑著回應:「謝謝,歡迎下次一起來」,我的小心眼仍不禁疑惑:「呃,這難道不關你的事嗎?不要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RRRRRRR」但也在更多更多的講座場合,收到聽眾給予回饋:「哇,我以前都不知道塑膠污染這麼嚴重」、「原來日常減塑還可以這麼做!」就覺得太好了,果然還是有很多願意一起努力的可愛人類🤗 塑膠袋的產銷量從2009年到2019年成長11.4%,這個成長幅度,比塑膠餐具及紙容器的36%低很多,顯示限塑政策對抑制使用塑膠袋有一定效果。然而,現階段政策的覆蓋面還不夠,全台80萬家零售業者中,只有12萬家在限塑範圍內,若能擴大政策範圍,將更能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