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量╳循環模式,堅定邁向無塑之島
來聽「垃圾」話——減廢計畫
有感於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卻因為不當的遊憩行為及垃圾處理政策等因素,使海洋面臨嚴重的汙染及廢棄物威脅。
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2年開啟海洋及海岸線守護計畫,並於2013年另闢海洋廢棄物行動計畫,以海洋廢棄物監測為根基,運用公民科學精神持續積累監測數據。透過廢棄物資料的分析,提供教育大眾之相關背景數據,及政府制定政策之參考,期望能更積極地從源頭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產生。
檢測與分析廢棄物資料
資訊公開
參與多場草案公聽會
政策倡議
舉辦系列講座
環境教育
專案推動過程
2014年9月
召開「塑人之亂」記者會,要求政府應擴大限塑,除近一步減少塑膠袋的消耗外,也應加強對於免洗餐具的減量。2014年 – 迄今
開啟「沖繩、台灣海洋漂流物對策交流活動」展開與沖繩縣環境部及當地民間團體的交流,試圖更釐清黑潮流域的海洋廢棄物問題並共謀對策。2016年9月
召開「塑塑退散」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塑膠濫用問題,並從使用量最大、最廣泛的塑膠袋、免洗餐具著手,除擴大塑膠袋管制範圍及提升塑膠袋費用外,內用店家或攤販不提供任何材質免洗餐具及鼓勵商家提供外帶客人自備容器優惠。2016年 – 2018年
參與「限制含塑膠微粒之化粧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含牙膏)製造、輸入及販賣」草案、「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使用對向、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修正草案多場公聽會,並於2018年正式施行。2017年 – 迄今
與友團串連,結合環保署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將許多環境團體常年監測的數據送入公部門,並促成環保署啟動全台的監測行動,並提出更積極的源頭減塑計畫及檢討廢棄物處理體系,歷時半年,於2018年2月推出第一版「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2030減塑期程,同時也提出2030台灣無塑島的願景。並於2018年推動限用塑膠吸管政策、參與免洗餐具減量、網購包材減量等政策討論。2019年啟動,持續進行中
早期因為垃圾處理需求及對於海岸資源認知不足,垃圾掩埋場往往多選在海邊、河邊等人煙罕至的地區,但垃圾並沒有因此消失,這些垃圾掩埋場除了可能是海廢生成的部分原因以外,也更加突顯了減量措施的必要。
2023年度成果
若缺乏長期監測,導致就算知道有問題,也無法回答問題多嚴重。因此 10 年前我們走訪全台,盤點出九大值得守護海岸。2023 年我們重返這些美麗海岸,一探當年威脅是否解除,或面臨新的困境。除了調查之外,我們更建立了線上公開資料庫,盤點海岸開發紀錄,讓海岸議題有了完整的後援。
2021 年,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突破 1000 萬噸
2022 年持續增加到 1,123 萬,創下最高紀錄
我們還要更努力面對垃圾,台灣更不該成為「垃圾島」
政策參與並不是我們的終點,我們仍持續探尋海洋廢棄物汙染的解方,並透過資訊公開、環境教育等手段,促使更多力量的參與,以確保海洋廢棄物對於海洋環境的傷害能夠趨緩進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