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九月天,出國天!協會的兩個部門:環境信託中心及資訊中心,不約而同在九月出發,分別前往愛爾蘭和美國,進行國際交流,讓台灣為生態保育的努力身影被全球看見,為環境倡議的聲音被世界聽見!
在時差七小時的歐洲,開拓環境信託夢想
對於土地永續管理的「環境信託」夢想,協會終於邁開腳步站上國際舞台,在9月13~17日於都柏林舉辦的「第13屆國民信託全球大會」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Trust)上發聲,並且以主辦單位「國際國民信託聯盟」(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 Organization; INTO)的正式會員身分參與決策討論;另外,連續多年的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 NT)拜訪也沒中斷,前進劍橋的「威肯溼地」(Wicken Fen),我們要看百年環境信託地如何面對其第二個百年。
本次信託大會主題為「氣候變遷下的保育行動」(Conservation in a Changing Climate),全球有超過30國的國民信託組織代表出席,而協會也在大會當中以台灣名義簽署了「都柏林宣言」(Dublin Declaration),針對如何在氣候變遷下保存文化及自然資產提出建言,而這項宣言也將由主辦單位INTO交給聯合國,於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中時提出。
在這樣的國際會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各國有了面對面的連結關係,每一句話、一個握手、一個微笑,都讓台灣公益信託推動上多一份力量,我們也跟大夥相約了,要去法國看看那邊的工作假期,跟印尼多請教協會正在進行的印尼雨林保育計畫,南非、丹麥、澳洲、加勒比海個島國 等等,都有了下個前進的目標,另外,能看到台灣個國旗展現在會場,讓好心情在會議中從頭延續到尾。
而英國的威肯溼地拜訪,更是協會從去年就已經做好的約定,因此9月21日在其管理經理Chris親自帶領下,體驗了一塊邁入第二個百年的信託土地如何成長茁壯,看著它如何面對百年後的各項新危機;在台灣環境運動開始僅30餘年的經驗下,要展望未來百年還有些難以想像,但是我們站在威肯自1899年起便未更動的土地上,看著眼前的溼地美景成為英國最後僅存的原始溼地,有感動也有憂傷,也學會如何將眼光放遠;其定期移除植物維持溼地的百年經驗,也成為協會在管理陽明山溼地的最佳學習對象。
環境信託一直是協會創立的目標,然而,因為台灣並無任何相關案例,因此,有了各國的信託夥伴關係及資源分享,並在全球國民信託其永久為全民保存並永續利用文化及自然資產的百年經驗下,台灣的起步才能更加迅速及紮實。
在日夜顛倒的美國,綠世代開啟綠色外交
九月上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組成了「綠世代青年參訪團」,往美國出發,進行為期兩週的國際交流行程。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拜會位於華盛頓的地球日網絡(Earthday network),以及紐約威爾遜學者中心的「中國環境論壇」。一行三人,拖著裝滿資料的行李,在轉機的過程中,一邊克服時差與暈機,一邊練習著英文,只期待帶回豐碩完美的交流成果。
參訪團的第一站來到地球日網絡,分享協會舉辦台灣地球日活動的成果。雙方並達成合作備忘錄的簽訂,正式建立地球日計畫的國際合作關係,讓明年度地球日的四十週年活動有了更多合作空間,也為台灣環保團體以環保交流開拓綠色外交再添一筆!
參訪團的第二站,則開跋至紐約的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藉由一場非正式座談,分享協會在兩岸交流的經驗,也針對八八水災進行專題簡報。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是個智庫單位,在中國經濟崛起同時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讓全球的學者相當關切;而台灣作為一個在環境運動上相對有經驗的國家,無論在災後重建或是社區營造、兩岸交流上,都有不少值得借鏡的經驗,因此本次座談吸引華府圈人士,包含台灣外交部的官員、美國環保署的代表,以及政策分析的學者共30多位與會,參與討論互動。在協會伙伴一一分析說明之下,國際友人不僅對台灣的環境問題及NGO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協會為台灣環保所做的努力留下深刻印象。
綠世代青年參訪團也走訪當地的博物館,親眼見證美國政府投資建置的博物館,全都免費(或自由捐獻)讓一般民眾參觀。這在公民教育與科普知識的推行上,委實是一大助益;而這也正是協會的環境資訊中心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正努力扮演著的角色喔!
【延伸閱讀】
INTO 愛爾蘭 走進國際國民信託的世界
INTO愛爾蘭!國際國民信託大會 台灣向全球發聲
INTO愛爾蘭牽線 亞洲公益信託組織大串連
台灣地球日網站
綠世代新西遊記 在美替台灣環境發聲
鑑往知來 在紐約遇見自然史博物館
華府Eastern Market 集結環保、藝術、享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