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子郡/議題部專案經理
成立36年的環保署,在2023年終於升格為環境部,凸顯環境保護政策層級的提升,並有利於與其他二級機關的跨部會溝通、協調。環境部下設五個三級機關,針對氣候變遷、淨零轉型提出整體治理架構;以往負責廢棄物相關業務的「廢棄物管理處」改組為「資源循環署」,而其首要工作之一,即是推動《資源循環促進法》(簡稱《資促法》),預計最快於2024年二月預告草案,立法通過後將取代現行的《廢棄物處理法》以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
1) 循環經濟in 線性經濟out
主管機關以及法案名稱的變化,都可以看出環境部的角色從過去被動處理末端廢棄物,提升成為主動從源頭管理資源流向,整體思維與邏輯有相當大的翻轉。《資促法》最主要的精神,正是「資源使用最少化,資源循環最大化」,讓循環經濟逐步取代線性經濟模式,期望在2050年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契合2050淨零轉型的戰略目標。
2) 資源循環促進費、綠色設計 雙雙入法
在《資促法》架構中,廢棄物被視為資源(稱為「廢棄資源」),可進一步分為再使用、再利用、無循環利用價值共三類,並擬向廢棄資源的產源課徵資源循環促進費、補貼再利用產品的最終使用者,藉由財務手段提高資源再利用率。
除了現行的減塑政策,《資促法》亦建立綠色設計準則,同時要求業者提出減量計畫,期望透過單一材質、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料、模組化、重複利用等方式,減少原生物料的使用。為了鼓勵企業投入,草案亦規範公部門應優先採購符合綠色設計準則之產品/服務,例如:印表機、空調、照明服務等以租代買,引導企業研發創新的循環經濟模式。
3)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ing
環保署時期曾提出2030四項一次用塑膠用品減用時程表,期間面臨疫情等各類挑戰,同時塑膠濫用所導致的污染危機逐漸受到國際重視,因而於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決議啟動談判以形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
在環境部與資源循環署接連掛牌的2023年,資源循環署於同年8月提出「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使用量」的目標,僅占目前每年使用量的1%,環資認為目標值過於保守,呼籲提高減量目標,同時建議納入廢棄物總量管制,避免廢棄物產生量持續擴張,削弱垃圾減量政策力道。
以整體架構而言,《資源循環促進法》確實翻轉舊有思維、跟上當前國際趨勢,但實務上如何管理各物質之間的流向、引領經濟模式轉型,最終有效減少原生資源的使用,將是公私部門共同的重大挑戰,絕非單一環境部之責任。
全球塑膠公約預計於2024年底出爐,各界預測會有更多關於生產者延伸責任的相關規範。我們呼籲行政機關應更有野心,透過鼓勵與有效管理加快轉型,同時企業界也應盡快布局轉型,方可搶得市場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