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 顏寧/編審:曾子郡
很久以前,當提到海洋塑膠垃圾時,許多人只把它當成環境髒亂問題,歸咎於沒有公德心的人亂丟垃圾。當時大家理所當然認為,如果海灘很髒,那就多辦幾場淨灘,會有多難?沒想到短短幾年內,塑膠攜帶的化學物質以及釋出的微塑膠,成了地球上的新興污染。它無所不在、無孔不入,從聖母峰到最深的海溝,甚至連人類胎盤都發現它的蹤跡。
在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INC-5)前,塑膠濃湯基金會公佈的紀錄短片《科學家大聲說2:塑膠與大腦》中,巴西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泰伊斯·摩阿吉(Thais Mauad)教授揭露,微塑膠竟能隨著呼吸系統,從鼻腔進入人體後一路深入大腦皮質。這麼重大的發現,在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如火如荼進行時,科學家當然不能缺席。
於INC-5的場邊研討會上,專精生態毒理學的珍·蒙克(Jane Muncke)博士點出,塑膠在這個世紀才出現,「面對這種新興化學物質,我們的身體還沒有演化出要如何因應。」在一般民眾尚未了解化學物質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之前,科學家的角色顯得相當重要,他們能給予政策制定者明確的指引。
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決議制立《全球塑膠公約》後,相關科研機構與科學家紛紛加入各種討論與談判的戰場。包含聯合國環境署(UNEP)長期的科學合作夥伴「挪威阿倫達爾中心(GRID-Arendal)」、「海廢與微塑膠科學諮詢委員會」和「國際科學委員會」都參與相關諮詢。有鑑於塑膠從生產到成為海廢,整個生命週期橫跨多種不同的領域,包含化學、材料、工程、環境科學、廢棄物管理、海洋生物、生態學等。而國際談判又涉及法律、政治、政策與原住民等社會科學。於是,兩個深耕於環境研究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環境調查局(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EIA)」,與「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登高一呼,一個跨學門的科學家聯盟於焉誕生。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60個國家、超過350位的獨立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加入科學家聯盟,目的是成為政策和科學的中介,提供各國代表相關科學意見,並以五種方式進行議題溝通:(1)以聯盟之名發表聲明;(2)依照目標群眾,在科學期刊上發表同儕審查論文;(3)在期刊或研討會上發表科學意見來函與評論;(4)製作政策概要和摘要說明(fact sheet),透過傳統與社群媒體進行傳播,與(5)直接參與聯合國談判現場。
「直接參與談判」的影響力最為直接,這次在INC-5,就有超過70位科學家到場參與,前中後期各有許多溝通工作:
(1) 在INC舉辦前,直接投入相關的科學溝通活動
(2) 在談判前或談判期間,科學家可以參加該國的諮商、或區域的正式會議
(3) 在大會與聯絡小組討論時,科學家可以介入和斡旋;參加該國代表團與利害相關人的非正式會議;在談判期間,直接參與正式和非正式的周邊活動
(4) 與其他聯盟聯名,在聯合國INC網站上發表聲明。
以INC-5的地主國-韓國為例,其國家科學院(KIOST)與海廢智庫NGO「OSEAN」的科學家,都是科學家聯盟的一員。INC-5前我拜訪了兩個組織,詢問他們對於INC-5的期待。KIOST首席科學家沈博士(Won Joon Shim)表示,塑膠公約討論的議題非常廣,更多的是國與國的協商。塑膠整個生命週期包含生產、使用、消費後流入環境或大海、收集處理與管理,KIOST主要聚焦在廢棄物管理。而OSEAN則是著重於提昇韓國民眾對塑膠公約的認識。OSEAN有派員參與INC-1、INC-2與INC-4,也跟其他韓國NGO聯名施壓政府,期待透過塑膠公約,建立跨國海廢治理機制、漁具管理全生命週期管理,例如漁具標示、生產者延伸責任、材質標示等。
INC-5談判桌上,眾人爭論不休的第3條「塑膠產品中的化學品」,是討論最膠著的條文之一。在INC-5召開的前兩個月,蒙克博士所服務的NGO「食品包裝論壇(Food Packaging Forum )」,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超過3,600種用於食品包裝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100種對人類健康具有高度風險。而還有許多化學物質,對人類的影響未知,還需投入更多研究了解相關的風險和危害。
在INC-5的場邊研討會上,科學家聯盟批評過去的幾輪談判裡,「某些成員國濫用科學來製造混亂和延誤」,某些代表公然說謊,狡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蒙克博士表示,「我們知道的已經夠多了,科學事實已經很充足了。我們有行動的道德義務,現在就該行動!」為了提昇民眾對於食品包裝的了解,食品包裝論壇積極投入各種科學溝通。他們提供每日新聞、隔週電子報、組織專家論壇、製作懶人包以及執行科學研究,用獨立且科學為基礎的論述來保障公共健康。同樣為聯盟一員,紐西蘭梅西大學的名譽教授特蕾西亞·法拉利(Trisia Farrelly)也強調,「這意謂強而有力的獨立科學與策略的重要性,可以防止利益衝突,破壞未來的公約」。
摩阿吉教授的醫學院團隊,原本認為大腦是人體最受保護的器官,如今發現微塑膠竟然能輕易進入大腦,因而大受震驚。摩阿吉教授在INC-5語重心長的表示:「這好讓人擔心,微塑膠無所不在,我們連吃喝、呼吸,都無法逃離它的魔掌」。她指出,塑膠跟氣候不正義脫離不了關係。在巴西或其他低發展的國家,貧困的人比富裕的人更容易仰賴方便、便宜的塑膠製品,也更常曝露在塑膠及塑膠的化學添加物之中。來自迦納的阿杜庫米(Sam Adu-Kumi)悲傷地說,在迦納,不管社區、河流、農田、溝渠,到處都是塑膠,滿是塑膠的垃圾場也經常起火。除了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了解他們的風險,她沉痛的點出:「政府應該保護人民跟人民的健康!」
雖然超過70位科學家不遠千里到釜山參加INC-5,歷經七天的會議,大會主席宣佈尚無法達成共識,暫時休會,明年繼續談判。聯盟成員之一、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國際海洋垃圾研究中心負責人,同時也是全世界首位發現微塑膠的理查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教授說道:「科學家聯盟一直努力不懈提供獨立的科學證據,為塑膠公約談判提供資訊。我們的任務並不會到此結束。我們將繼續為會員國提供支持,提供關於塑膠污染的根本原因,與潛在解決方案的科學證據。」。全球塑膠公約由一群科學家的建議而開始推進,在看到終點之前,他們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