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
2024年
將會是全球氣象紀錄以來
最熱的一年
如何幫助地球降溫?
答案可能就在桃山神木
和133棵原始天然巨木森林裡!
桃山神木 2.0 山林守護計畫
耗時半年
「自然環資」與「找樹的人」團隊
我們終於找到了15位民間登山好手
成為這次調查的「公民科學家」
本計畫為國內首次
啟用專業登山公民科學家
針對巨木級天然原始森林的
碳儲存調查計畫
重裝挺進海拔3,325公尺的桃山
目標是丈量133棵
平均高度40.6公尺的原始巨木林
- 每木調查 ➤
- 影像紀錄 ➤
- 研究論文 ➤
- 活動&講座
以科學數據
揭開巨木的存在意義
調查桃山神木原始林樣區內共133棵巨木之碳儲存量,與棲蘭山區內天然下種檜木林比較,由徐嘉君博士撰寫研究論文,證明巨木珍貴、驚人的固碳能力。
以動態影像
留存山林的壯麗風采
知名生態電影導演—麥覺明,也加入了調查!全程隨行以影像紀錄本計畫珍貴過程,讓你我能透過不同角度,看見台灣的深山、巨木之美。
以行動教育
推廣樹木的生態價值
後續推出多元教育活動,例如攀樹、健行、講座等,讓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樹木、了解山林與我們生活的連結,同時推廣更多的環境知識,擴散友善自然的影響力。
存在千百年的原始林
歷經了多少奇蹟才得以始終蓊鬱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臺灣山林珍貴之處
我們挺進深處
進行臺灣首次
針對原始巨木森林的碳儲存量調查
期望透過數據與行動
喚起全球對台灣山林珍貴的認識與保護
行動重點與改變山林危機
「人們因了解而行動,環境因行動而改變。」
這是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直以來的信念
這一次的桃山神木 2.0 計畫
則是一個以數據資訊
讓更多人能了解樹、了解山
了解環境的行動
邀請您的加入
擴散這次行動的影響力!
臺灣的樹,我來護!

「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登上樹冠層,改變我看森林、世界的視野,怎麼能不著迷?」
徐嘉君

「臺灣的生態特色之一,就是北回歸線上的森林之島,森林裡的大樹很多、每棵都像是一個神仙,守護著我們的土地與水源,令人肅然起敬。」
麥覺明

「我們的島有絕美的山林,而山林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與守護。」
沈恩民

「唯有大樹,紀錄台灣島嶼千百年來的自然奇蹟。」
郭熊

「巡山員這份工作一點都不浪漫,浪漫的是森林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阿步

「巨木是凝結的時間,堆疊出台灣的獨特風景,與萬千生命的立體家園。」
雪羊
位於棲蘭170林道裡,70公尺高、樹齡推測近800年的「撞到月亮的樹」,運用*等身照攝影技術,紀錄台灣杉三姐妹。讓世人第一次能以最完整的角度去欣賞、收藏這台灣引以為傲的美麗巨木。
8月下旬,繼三姊妹後,「找樹的人」持續找尋臺灣巨木,並在雪霸國家公園及新竹林管處交界處谷地發現「桃山神木」。
環資再度獲得「找樹的人」團隊授權,將千辛萬苦拍攝到的「桃山神木」等身照製成海報,作為募款與推廣山林教育之用,並進行一系列推廣活動。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山林珍貴之處、保留這片原始林,我們開啟「桃山神木2.0」計畫。
預計募得新台幣 1,717,930元,募款所得經費將用於巨木調查行動、紀錄片與報導、環境教育推廣及行政相關支出。同時感謝此計畫執行團隊『找樹的人』贊助30萬元經費於調查行動。







79.1 公尺高的桃山神木,以600公尺長攀登繩做軌道升降相機拍攝,每張照片以一比一的比例拍攝,再從數千張照片中挑選曝光相近照片編輯成等身照,需花費2至3個月,才能完成不扭曲、不變形的桃山神木等身照海報。
✹桃山神木是目前可執行等身照攝影最高的樹。
廣義來說,所有增加碳庫的碳含量均可稱為碳儲存。
隨著氣候變化日益加劇,氣候變遷、環保也成為全民關注議題。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中規範的碳稅及碳交易內容,在此框架下衍生出的碳源及碳匯交易市場,預期會蓬勃發展,將帶動綠能產業及林業興盛,森林固定的碳在未來將成為可交易的產品,因此森林碳儲存的定量估算也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
「公民科學」是讓一般大眾有系統地參與科學研究案中的全部或部分,通常由專業科學家規劃。透過公民的參與,不僅可以取得單靠科學家難以取得的大量資料,更能補足科學家難以進入之地區的資料空缺。

自然環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 2023 年正式轉型為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簡稱「自然環資」,期望透過環境公益信託守護台灣 3%棲地,同時透過環境教育,促進台灣 1/4 人口關心環境、採取行動,守護山林、海洋與濕地。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是專業紀錄片拍攝團隊,負責人麥覺明導演,致力於以影像為台灣的美好山海立誌,曾經5度獲得電視金鐘獎肯定。代表作品有電視節目《MIT 台灣誌》,紀錄片《黑熊來了》、《山椒魚來了》。
陸續新增中

徐嘉君 博士
「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著有《找樹的人: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

麥覺明 導演
《MIT台灣誌》主持人&製作人,生態紀錄片《黑熊來了》、《山椒魚來了》導演,曾經5度獲得電視金鐘獎肯定。

沈恩民 插畫家
生態插畫家,也參與本次計畫主視覺設計。著有圖文輯《山教我的事》、《慢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