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谷明
本年度小琉球珊瑚礁體檢一樣由小琉球海洋志工隊認養,並邀請多位潛水教練,共11位志工合力完成。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從2012年開始參與珊瑚礁體檢,2014年認養,至今已邁入第12年。今年最特別的是,小琉球志工隊因長年於小琉球周邊海域淨海,九月底接受台塑企業暨慶寶勤勞基金會捐贈購置淨海工作船「台塑慶寶海洋守護者」,這次調查團隊便一同搭著新船出海調查。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23/11/01
調查樣點:美人洞、厚石裙礁、漁埕尾
天氣:多雲到晴
水溫:27.6-28.2ºC
能見度: 美人洞約12-15米、厚石群礁及漁埕尾約5-7米
底質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地點的活珊瑚(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覆蓋率介於13.1-19.4%,組成都以硬珊瑚為主,美人洞10米處最高,漁埕尾5米處最低,覆蓋率皆低於25%以下,以國際標準分級屬於「不佳」等級。
除了活珊瑚外,美人洞5米及厚石群礁10米處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為次高,分別為18.1%及10%;厚石群礁5米處則是海綿,覆蓋率為11.9%,且多為表覆型。藻類與海綿皆會與珊瑚競爭附著空間,然而藻類多是季節性繁生,海綿則可能與環境因子變化有關,後續將持續關注底棲生物的變化。
在非生物類底質中,以岩石為主,覆蓋率介於40-62.5%,其次為沙,覆蓋率為26.3-11.9%。
2016年小琉球海域曾發生珊瑚零星白化,接著遭受莫蘭蒂強颱侵襲,珊瑚礁受損嚴重,之後雖緩慢恢復,但2020年臺灣海域高水溫造成全台大規模珊瑚白化,珊瑚復原十分有限,爾後陸續幾個颱風經過,包含2023年8、9月海葵、小犬2個強颱,所幸調查數據顯示,珊瑚礁未遭受更大的損害。
指標性魚類調查結果顯示,三處都記錄到鸚哥魚,族群密度介於0.25-2.5隻/100m2,最高是厚石群礁10米,最低是漁埕尾5米。除漁埕尾5米之外,其他穿越線都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介於0.25-2.5隻/100m2,最高是美人洞10米與厚石裙礁10米,最低是厚石群礁5米。厚石群礁10米及漁埕尾5米記錄到石鱸;僅美人洞10米記錄到笛鯛、漁埕尾5米記錄到裸胸鯙,以上各種指標性魚類數量都十分零星,族群密度皆等於或低於0.5隻/100 m2。從歷年資料觀之,三處的蝶魚及鸚哥魚較為穩定,其他指標性魚類都十分零星或闕如。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三處地點都有記錄到魔鬼海膽,厚石裙礁10米的族群密度高達46.8隻/100m2,其他穿越線的族群密度則介於0.75-7.5隻/100m2,最低處是漁埕尾10米處。
除漁埕尾10米,其他穿越線都記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介於0.5-1.25隻/100 m2,雖然厚石裙礁5米族群密度最高,然而個體長度皆小於10公分。美人洞10米及漁埕尾5米處記錄到族群密度0.25隻/100 m2的清潔蝦,美人洞及厚石群礁的5米處記錄到族群密度0.25隻/100 m2的龍蝦,其他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闕如。
厚石裙礁10米的魔鬼海膽族群密度自2017年攀升為28.75隻/100 m2,爾後魔鬼海膽數量一直居高不下,2018、2019及2022年每一百平方公尺超過60隻,今年雖降至46.8隻/100m2,仍遠高於其他區域。
而在「別處罕見、小琉球常見」的海龜,本次調查中僅厚石群礁10米未記錄到,其它穿越線都記錄到1-4隻的個體。
環境衝擊方面,僅美人洞及厚石群礁5米處、漁埕尾10米處有輕度衝擊的漁業垃圾,漁埕尾10米處有輕度衝擊的一般垃圾,應是因小琉球海洋志工隊多年來、累計4百多次自主清理周邊海域垃圾,所以海底鮮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