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致維
2023年龍洞四號第二次珊瑚礁體檢於9月9號辦理,因今年6月底也曾進行珊瑚礁體檢,經比較兩季度調查結果,可藉此觀察暑假與潛季前後之環境差異。此次體檢由環境資訊協會對外招募共12位潛水員,並分組完成北側與南側5米(淺處)與10米(深處)之調查。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23/9/9
調查樣點:龍洞4號
天氣:晴朗
深度:5米及10米
水溫:26℃
能見度:10米
底質調查顯示,龍洞四號5米處活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合計)覆蓋率分別為北側23.13%與南側11.25%,較潛季前分別高出3.13%與7.5%,但仍屬於國際標準的「不佳」狀態(<25%);10米處則分別為北側42.50%與南側40.63%,較潛季前高出10.63%與11.83%,兩側活珊瑚覆蓋率皆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程度(25~50%)。在非珊瑚的底質生物類別中,藻類是優勢的類群,最高為北側5米。
因珊瑚生長速度緩慢,此外,南、北側的藻類覆蓋率呈現不同的趨勢,推測可能因底質非均值分佈,導致兩季調查結果的差異,而是否有因潛季帶來的人為影響仍須持續觀察。
在非生物底質方面,不論深度,岩石覆蓋率皆為最高,介於21.88%至56.25%之間。值得注意的是,泥的覆蓋度在四個點皆有增加。尤其是在10米深處,北側與南側分別達到21.88%與14.38%。由於泥沙覆蓋會影響珊瑚成長,此現象需再多加留意。
在指標性魚類方面,在四個點都有記錄到蝶魚。10米處北側與南側蝶魚族群密度皆高於5米處,分別為14.50隻/100m2、12.25隻/100m2,5米處北側為5.25隻/100m2與南側的3.25隻/100m2。北側與南側之5米處皆記錄到少量鸚哥魚,分別為0.25隻/100m2與0.5隻/100m2。笛鯛僅出現在北側5米(0.25隻/100m2)與南側10米(0.75隻/100m2)。另外,北側10米尚有記錄到石鱸與裸胸鯙,族群密度皆為0.25隻/100m2。
魚類部份僅有蝶魚數量較多,可略為一窺趨勢,相較於6月底的結果,除南側5米呈現下降外,另外三個點則出現不同幅度之增加。可能是因為潛季逐漸進入尾聲,較少人為干擾,亦可能是經過一個夏季後,有幼魚入添。
在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方面,魔鬼海膽族群密度最高,分別為北側5米7.25隻/100m2、北側10米4.00隻/100m2、南側5米2隻/100m2與南側10米7隻/100m2。另外,各穿越線皆記錄到少量清潔蝦,分別為北側5米1.00隻/100m2、北側10米0.25隻/100m2、南側5米0.25隻/100m2與南側10米0.75隻/100m2。對比6月底之調查,僅有魔鬼海膽的族群密度在北側5米與南側10米有大幅增加,族群密度增長幅度為北側5米3.5隻/100m2與南側10米6隻/100m2,其他地點魔鬼海膽與清潔蝦的族群密度差異則僅在1隻/100m2的範圍內。除此之外,並沒有記錄到其他無脊椎動物。
另外,在環境衝擊方面,北側僅記錄到漁業垃圾,數量為5米1個與10米9個,分別屬於低度與高度環境衝擊。南側5米記錄到10個漁業垃圾與5個一般垃圾,皆是高度環境衝擊;10米則為3個漁業垃圾與1個一般垃圾,分別屬於中度與低度環境衝擊。相較於6月底之調查,北側之環境衝擊程度下降,南側則上升。
總結龍洞4號之潛季後珊瑚礁體檢結果,蝶魚族群密度整體上升,然而,泥沙覆蓋度的上升與南側環境衝擊的大量增加仍須留意。龍洞4號為東北角熱門潛點,其生態系變化仍需更長期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