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三月舉辦的公益信託【系列講座】「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我們能怎麼做?」,繼首場透過三個民間集資買地的案例分享,介紹民眾聚集力量保護自然環境的努力之後,13日進行的第二場,以「文資保存的更多可能」為題,邀請清華大學環境與資源學系副教授榮芳杰暢談台灣公益信託制度運用於文化資產保存的可能性,並介紹國外文資信託的做法。並邀請四位實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案例的經營者們,包括周益記文化資產(新竹市定古蹟周益記古宅)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李明俐、迪化207博物館館長華安綺、新竹關西羅屋書院管理人羅仕龍以及鴻梅文創執行長陳添順,分享保存理念及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期望,並討論文化公益信託的可能性。
文化資產公益信託的意涵
「試想有一棟老房子要被賣掉,大家募款把它買下來以作為保存,這可以算是公益信託嗎?」榮芳杰首先以此問題導引出公益信託的核心理念,他提到「募款、捐款、群眾募資等途徑,都不能算是公益信託。」所謂的信託,是指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給受託人,受託人接受委託,站在受益人或特定公益目的角度去管理與處分該項資產。信託機制裡面的兩個關鍵,一是信託財產之移轉,二是信託財產的管理。而公益信託與私益信託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受益人是非特定的一般大眾。因此,顧名思義,文資公益信託是以文化資產為主體;將文化資產被移轉給受託人,讓文化資產發揮價值進行公益使用,便是文化資產公益信託的意涵。
專業受託人:因為專業,所以被信任;因為信任,所以託付
然而在討論文化資產公益信託的可行性中,如何讓文化資產發揮價值進行公益使用,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即是專業受託人的角色。台灣傳統上對於老房子及對於土地等產權,都是以繼承制度為主,不太能接受將房子過戶給陌生人,這使台灣有很多老房子面臨到產權複雜,甚至涉及數百人共有的情況,讓房子呈現無人管理。若有專業受託人可以接受委託代管,執行其專業而可於契約訂定中獲得相關回饋,這樣的角色結構反而在台灣是有機會成形。
榮芳杰提及早期文資空間保存後的營運沒有彰顯其價值,例如「許多文資空間保存後挪作經營英式下午茶;解說部份未盡了解古蹟的意義;甚至在古蹟裡舉辦美肌淨膚的座談等等舉措,都顯現經營者未積極呈現文資存在的價值,相對來說也凸顯了專業受託團隊的重要性。」他也提出羅馬競技場的例子說明專業團隊的職責,羅馬競技場管理單位在一兩百年前已透過結構補強的方式保存了建築;除了建物保存之外,為了讓參觀民眾可以更深入瞭解這個場所在古羅馬時期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局部的地板修復、修建走道,讓參觀者可以走到競技場中間,感受觀眾、奴隸與角鬥士等不同角色之間的關係。近來更進一步經過考證,重建當時載運野獸的升降機。藉由歷史與價值的重現,讓民眾想要進來參觀,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這就是專業管理團隊讓文化資產保存並發揮其價值的意義。
另一方面,榮芳杰也反問「為什麼沒有文資身分就會影響到它的保存?」他強調老房子不一定要變成具有文資身分的古蹟,只要專業受託人的功能彰顯,就可以讓房子留下,並得到妥善的管理。以台南湯德章故居的例子,足證在台灣由民間自主發起買下文化資產加以保存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然而他也提及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要交付公益信託。把文化資產信託給專業受託人,確保房子不會因為日後例如理事長更換或其他因素,而遭變賣處分的可能;透過公益信託可以給文化資產相當程度的保護。
戒掉「文資媽寶」思維 文化資產才有未來
最後,榮芳杰介紹英國幾個信託組織的狀況,強調專業受託人的重要性。英國最大也最具知名度的信託組織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百年前買下第一棟老房子,透過用心經營讓社會大眾知道他們會善盡照顧維護之責,才開始跟大眾募款。多年來他們已成為英國最大的地主,會員超過400多萬人,甚至成立企業營利,用賺錢的事業體貼補虧損,執行明確的目標,補強國家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另外,也介紹地標信託組織(The Landmark Trust)則是專門購買名不見經傳的小房子,將其改成民宿,且要求遊客住宿兩天以上,透過居住在此,融入感受老房子的氛圍。回頭檢視,台灣文化資產的管理與維護水準,若要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首要必須先「斷奶」,不要再當「文資媽寶」,需要逐漸脫離向政府要資源的思維與習慣。其次,為讓文化資產的保存不只留下空殼,更要想辦法讓價值產生更多的內容,專業管理團隊就扮演了發掘價值內容的角色。
新竹周益記宅-定位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
講座的第二階段,由四位目前從事文資保存的工作者,與大家分享各自的文資保存理念以及成果,展現文化資產保存的實例。
第一位是周益記文化資產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李明俐。她自英國學成歸國,因緣際會下於2015年受屋主委託管理新竹市定古蹟-周益記古宅。李明俐在與屋主充分的討論溝通之後,從擁有人與街坊的角度,為這棟古宅定義出「歷史、美學、社群、見證」等四個核心價值與策略執行方針。在她規劃之下,第一年以非本地人的角度,透過與不同領域合作,在食衣住行等各方面進行簡單的在地蒐集與再創作,重新認識這個地方。接著2017年到現在,也從以公司經營的性質轉變成為社團法人,以「人」為主體,希望可以取信於民。未來則是期盼在自給自足之餘,還能夠有盈餘提撥資金來運用,作為未來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房屋維護成本,讓古宅的保存可以永續。
迪化207博物館-目標明確,始終如一
「我們的目標一致,始終沒有偏掉!」迪化207博物館館長華安綺在介紹時強調。這棟具有文資身分的老房子是以獨資企業的方式在經營博物館,當初成立時的使命與願景是歷史建築活化,以及推廣台灣老房子再利用及台灣生活文化,自我定位是社區型博物館,始終如一。這間博物館的特色是本身沒有館藏,所有展品都是借來的,但是其展覽主題貼近民眾生活,都是帶有回憶的物品,饒富趣味。華安綺表示,「人必須要對物件有感情,才會對老房子有感情,才會有保留下來的機會。」
羅屋書院-在地文化的保留與推廣
新竹關西有一處羅家村,在當地已落腳200多年,當中的私塾學堂羅屋書院也是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歷史建築。管理人羅仕龍早在10幾年前就有回鄉照顧老家的念頭,透過成立關西鎮藝術小鎮發展協會,以老屋保存為基礎,社區聚落為發展。「這裡是一條很小的老街,在很短的距離可以看到古橋、古道、老茶廠、傳統市場以及客家美食。」羅仕龍仔細介紹。「在徒步可到之處,老街上有二手書店、戲曲教室、染坊等等;除了老街之外還要看周邊的地方,這趟旅程才夠意思。」除了建築本身百年特色保留得非常完整,羅屋書院還透過舉辦活動、詩社、在地歌手音樂會、劇團、手作步道、結合戶外環境教育、辦文化營等等,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客人,透過文化內容的傳遞,讓台灣被看見,並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客家在地文化。
新州屋-看見民間維護私有文化資產的努力與公部門之間的矛盾
最後,曾任科技業執行長的鴻梅文創執行長陳添順,介紹分享他所私購的1934年建成的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新州屋。他在2019年買下成為第三代屋主,申請到文化部老屋修繕補助,希望未來可以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使用。陳添順的願景是將其營造成食物料理美術館的概念,達到品味食物、食物設計、永續生活的宗旨。設定未來的使用,是沿著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培養味嗅覺的敏銳度。不過由於新州屋不具文資身分,因此會遭遇到建築法規上的一些問題:安全、防火、結構要求等等,需要外部力量協助。具有文資身分的話,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可是時間上要花很久,而且可能連修繕的方法都會被規範。「我們也是為了文資的保存花費了許多心力,政府沒有扮演橋梁也就算了,至少不要扯後腿。」陳添順企盼私有老建築文資價值的維繫與彰顯和現代建築法規間的矛盾,能夠早日獲得解決。
文資價值的保存與彰顯
榮芳杰在結語時再次提醒,我們竭盡所能保存一棟老房子,卻往往忘了當初保護它的目的;我們不應該只是為了保存而保存,而是要讓這棟房子一直可以被後人看得到它的價值。一個文資的保存有很多事要做:包括修復、再利用、讓很多人來體驗等等,才能達到永續的管理與經營。然而,現行的文化資產有60%屬於公有,以公部門(例如文化局)的人力規劃而言,沒有餘力去做保存之後營運管理的事情,所以需要大量的民間管理團隊進來協助。保存文化資產的目的,是維繫其價值的存在;如何確保價值的存在與彰顯,所需仰賴的便是管理。
他也期許公益信託相關法律配套措施在修正之後,倘若開放讓銀行以外的人擔任受託人有其稅賦誘因,預期將會有大量的專業受託人的需求;目前台灣有超過20個民間的文化資產社團法人,希望未來這些都會是文資公益信託的專業受託人,讓文化資產是有「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