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恩霆
今年澎湖南四島珊瑚礁體檢因浪況影響,原有調查點除東嶼坪西面以外,東面與北面調查點則變更為到東嶼坪北與西嶼坪北兩個位置調查。因為有海洋公民基金會歷年所培訓的EcoDiver們踴躍參加,得以逐年蒐集數據呈現給大眾與專家參考。
調查報告
調查日期:2024/7/10
調查地點:西嶼坪北、東嶼坪北、東嶼坪西
天氣:晴
水溫:西嶼坪北平均30ºC、東嶼坪北平均29ºC、東嶼坪西平均30ºC
深度:5米
能見度:5米
數據顯示,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與軟珊瑚加總)以東嶼坪北面48.8%最高,而東嶼坪西面、西嶼坪北面皆為36.9%,三條穿越線均屬於國際標準的「一般」等級(25%-50%),東嶼坪西側及西嶼坪北側以硬珊瑚為主,東嶼坪北側則是軟、硬珊瑚約各半。硬珊瑚以西嶼坪北面最高35%,東嶼坪北面與西面分別為27.5%、26.25%;軟珊瑚則以東嶼坪北21.25%最高,東嶼坪西10.625%、西嶼坪北1.875%軟珊瑚最少。從歷年數據發現,東嶼坪西側的硬珊瑚覆蓋率從2021年 66.25%減少為26.25%,有可能是因2022年珊瑚白化導致硬珊瑚死亡所致。
其他的生物類別底質中,以藻類最多,西嶼坪北3.75%最高、東嶼坪西1.875%、東嶼坪北面則無;海綿僅東嶼坪西面記錄到,覆蓋率為0.625%。
非生物類別中,仍是以岩石為主,西嶼坪北55%最高、東嶼坪西36.25%最少;碎石以東嶼坪西5.625%最多、東嶼坪北0.625%最少;沙以東嶼坪西18.125%最多、西嶼坪北0%最少。
較特別的是,東嶼坪北面有記錄到泥沙,覆蓋率為5.625%。因泥沙會覆蓋珊瑚造成窒息死亡,若覆蓋在岩石上,也會使其他生物不易附著,因此值得觀察後續泥沙增減情形。
三個地點皆有發現蝶魚、鸚哥魚及裸胸鯙。蝶魚以東嶼坪西側15隻/100 m2最多,西嶼坪北8.5隻/100 m2最少。鸚哥魚以東嶼坪西記錄到5.25隻/100 m2最多,西嶼坪北與東嶼坪北皆紀錄0.75隻/100 m2;裸胸鯙則皆是0.25隻/100 m2。
其他魚類則還有記錄到石鱸、笛鯛及石斑。笛鯛於東嶼坪北與西分別記錄到3隻/100 m2最、1.75隻/100 m2,此外,東嶼坪北分別記錄到石鱸與石斑,族群密度分別為1隻/100 m2 、0.5 隻/100 m2。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魔鬼海膽於三個地點皆有觀察到,族群密度介於0.75~1.5隻/100 m2。除西嶼坪北面,另外2個地點皆有記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分別為東嶼坪北面1隻/100 m2、西面0.75隻/100 m2。
此外,東嶼坪北面記錄到清潔蝦,東嶼坪西面則有棘冠海星及龍蝦,惟族群皆僅有0.25隻/100 m2。
環境衝擊部分,三個地點漁業衝擊程度為中至高,東嶼坪西面為「高度」衝擊,顯示此地遭受的漁撈壓力可能更勝於另外兩個地點。而一般垃圾,東嶼坪西面為低度衝擊,其餘兩地為無到低度之間。
結語:
東嶼坪西面是歷年調查珊瑚礁體檢的樣點,地形主要為礁盤與沙溝交錯形成,且岩盤上會有大量生長的珊瑚,較大的沙地區塊則會有大塊岩石石塊或團塊型珊瑚,使空間更為立體,利於魚群與無脊椎動物躲藏,可能因此發現的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種類為三點之冠。歷年數據來看,硨磲貝數量有逐漸增加,且樣區外也時常發現成體硨磲貝。
東嶼坪北面不同於東嶼坪西側,5米處以岩盤為主的地形,軟、硬珊瑚散落附著於岩盤,空間上較少立體結構,可能因此無脊椎動物較少,未來可以持續觀察。而10M處則較多大石塊,可提供空間躲藏,因而也發現不少魚類躲藏在10米處。未來若調查量能足夠,亦可於10米處進行調查,也可補足澎湖因地形關係導致未設置10M樣線的缺憾。
西嶼坪北面底質環境是由大量死亡已久的珊瑚骨骼膠結組成,上面有不少新生的硬珊瑚,以及許多鈣化珊瑚藻密集生長分布於不同區塊,缺少沙溝、沙地交錯的地形。由於此次是因為浪況不佳而移到西嶼坪北面進行調查,故並無之前的調查數據,無法確認是否為22年大白化導致的大量死亡。
此外,有發現團塊型珊瑚被鸚哥魚啃食的痕跡,但並未於樣區內直接記錄到鸚哥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