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民間保育行動力:號召集資購地、棲地管理與推廣友善農法

作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民間自然保育或文化資產保存的方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21年3月7日於迪化街的思劇場,舉辦「自然與文化資產保存,我們能怎麼做?」系列講座的首場,以「集資購地的威力!三個案例告訴你民間行動力」為題,邀請山貓森林購地行動發起人吳金樹,定存大自然──阿里磅生態農場發起人王德昌,里山基金會籌備處發起人李璟泓,分享他們集資購地的方法、棲地的維護管理經驗,以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轉折。讓參與者透過案例引介,更了解台灣環境信託的集資購地行動。

 

建立「台灣版龍貓森林」 山貓森林集資購地許生物一個永遠的家

吳金樹描述《龍貓》動畫裡場景為1958年日本的泥土路場景。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宮崎駿在影片中所描繪的是1958年的場景,畫面中公車、三輪貨車行駛在泥土地上,路旁有水圳,伴隨著綠草如茵、黃花盛開。」吳金樹一開場先播放了《龍貓》動畫中的故事場景,他說,這與台灣30年前的鄉道景象十分相似,「小時候的環境真的就長這樣子,我常常在這種泥土路上奔跑,在旁邊的南勢溪旁玩水。」

吳金樹接著提到,兩年前到日本見學時,途經靜岡田野,當地地景仍然維繫在《龍貓》時代的1958年,幾乎沒什麼變化。反觀台灣,泥土路早已水泥化成產業道路,自然溪流也整治成水泥化的景觀溪流,讓人不勝唏噓。

為此,吳金樹決定投入購地保育的行動。從2004年自費買下三義一塊1250平方公尺的土地開始,陸續透過購地保存自然環境。

「日本的案例故事終究是日本的,因為國情不同,無法直接轉移。應該要先建立起台灣本土的信託案例才有意義。」吳金樹談起六年前發現苗栗一塊生態豐富的土地,但也意識到,如果只靠個人力量,影響有限,需要凝聚各界力量喚起社會關注。

吳金樹因而尋求10位有意願參與行動的夥伴,包括學者、企業家、媒體記者等,以集資購地方式,發起「山貓森林購地行動」:以當地人對石虎慣用的稱呼,藉此號召大眾關注身邊的淺山生態系,共同參與購地保育。

2019年,恰逢一對石虎母子慘遭路殺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當年所啟動的一項北河園區計畫,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吳金樹特別將原本數十萬的購地門檻,降低為每單位兩萬元,邀請認同山貓森林理念的夥伴共襄盛舉。這個計畫後來累積有296人、集資1200萬,買下苗栗公館北河園區的土地,保護石虎與淺山生態,是台灣集資購地保育的成功案例。而後,這裡不只記錄到石虎,調查發現,這裡也是野豬、山羌、穿山甲及螢火蟲等物種的重要棲地。

 「讓台灣也有龍貓森林,不再只有國外的案例。」截至2021年3月,已有343人加入山貓森林購地行動,攜手將1萬多坪土地,從建商規劃的休閒別墅、高爾夫球場等開發案中,轉型為淺山生態的永久保護區

 

購地後的棲地經營管理、社區營造 「定存大自然」連本帶利還給下一代

王德昌介紹定存大自然的理念。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王德昌希望能有一個地方,作為留給孩子們的生態教室,於1997年號召親友集資購地,以「定存大自然」為口號,創立阿里磅生態農場,期許保留下一片能「連本帶利」交還後代的美好環境。

阿里磅在創辦後,以「自然復育、低度開發」為最高經營管理原則。期間,也獲得許多生態學者及環保團體的協助與合作,除了生態調查,也舉辦許多生態體驗的課程與工作假期等活動,頗獲好評。

歷年生態調查中,阿里磅的生物相都極為豐富。「期間,還意外發現了對水質要求相當敏感的台北赤蛙。」王德昌十分自豪提及水池裡發現的瀕危物種,凸顯自然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台北赤蛙又名「雷公蛙」,因為牠們的存在,使得此地成為賞蛙者必訪之地。另外,因台北赤蛙其他野外族群的分布及數量,數十年來快速消減中,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動物園在2015年開啟「雙北合作──臺北赤蛙復育與棲地營造」復育計畫,也與阿里磅合作,定期監測水質、酸鹼值及調查台北赤蛙的食性等,以做為後續評估移地復育棲地的參考指標。除了台北赤蛙,此地還調查到其他18種蛙類、80多種蜻蜓、100多種蝴蝶等。

復育有成後,王德昌也開始思考:保育能否與產業共存?開始試著在「保育為主,教育為輔」的原則下,讓園區內十分之九土地維持原本的自然樣貌,僅利用其中的十分之一:自2003年起採休閒農場方式經營管理,以每日限制200人次的方式執行遊客總量管制,希望降低人為干擾,讓荒野進行自然修護與演替。服務及解說人員,大多聘用石門、三芝鄉的當地人,食材採買也以當地為主,希望結合社區營造來推廣深度生態旅遊。

同時呼應「里山倡議」精神,致力推廣傳統粗放、不用肥料,接近自然農法的茶葉種植,讓經濟耕作與自然和諧,希望也帶動石門社區的在地產業發展。

園區內,則是透過長期合作的志工來協助經營管理,包括移除外來種水生植物、清除茶園雜草、維護步道等;讓志工體驗自然的同時,也協助環境維護。

阿里磅以低度開發為核心,定期維護與監測環境之餘,進行生態友善農作與環境教育,讓經濟、教育與自然生態共好,並逐步透過環境教育場域提供、協助社區維護砌石梯田、提倡農村認養與生態旅遊等,逐步實踐與社區友善互動的理念。

 

從三分地到60甲地  從購地保育到生態友善農法推廣

李璟泓介紹田鱉伯友善農法的田區。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李璟泓分享自己因緣際會下,在苗栗山區認識一位堅持自然農法耕種的阿伯,他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與孫子吃健康的食物,堅持不噴農藥,已歷時數十載。也因此,這裡出現了唯有在無毒、乾淨水質中才能存活的稀有物種──大田鱉,阿伯也因此獲稱田鱉伯。

田鱉伯種植的五分地與臨田親戚已廢耕的三分地,位於山凹谷地,坐落於總面積共30多甲的三座山之間。因環境友善,使得農田與周圍山區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可觀察到老鷹、石虎等高級消費者出沒其間。

「爸爸,這裡好像龍貓的家,可不可以幫我買下來?」李璟泓談到假日會帶著家人來此協助田鱉伯農忙,自己的孩子也十分喜歡這樣的田野時光,沒想到某次孩子出奇不意的童言童語,正說中了自己內心深處憧憬已久的夢想。

李璟泓當時認為,周邊山區為田鱉伯的家族所共有、預計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田鱉伯的五分地,再加上這塊預計出售的三分地,若也都能以生態永續的方式來經營,便能維繫下30多甲的整片淺山生態區域。與太太商量後,李璟泓便毅然貸款買下此三分地,讓山凹處的友善農田就如同三座山的橋樑般,提供此地區的石虎、食蟹蒙、山羌等動物,可不受阻礙、不遭傷害地自由活動或遷徙。

「但隨著近年光電租地開發案的興起,田鱉伯的家族竟也已打起周邊山區的主意,打算將山區土地出租種電,只是,一旦開發,生物的家將不復存在。」李璟泓談起自己的擔憂,據路殺社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有10至20隻石虎遭撞死,顯示台灣道路開發造成棲地破碎化,若光電業者進入淺山地區開發,等同將淺山動物的棲地切割得更加破碎,再加上業者為了設施維護而噴用殺草劑,更對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此一事件讓李璟泓重新思考:「同樣的一筆錢,可以買下的土地面積其實相當有限,對生態的助益也因此受限;但若用於協助願意改變耕作方式的農友、卻可以保護下更為可觀的土地面積。」李璟泓談到自己從購地保育轉向推動生態友善農法的契機。

以霧峰契作的五甲地為例,李璟泓說,架設猛禽棲架後,一個棲架可吸引黑翅鳶在一個月捕食67隻老鼠。當其他農友發現,透過友善生態的機制設計,可改善鼠害又不必用藥,紛紛主動加入,截至目前,已逐漸擴散到60甲地,共有50多位農民加入。

2017至2020年間,霧峰契作的農地,由水保局提供經費架設老鷹棲架及紅外線攝像機,以及進行農地生物調查等,當地農會則在看見其生態效益後,協助農民進行後續的產品包裝與行銷。

李璟泓表示,在經費補助結束後,目前仍持續投注心力將當地生態基礎資料建立得更完整,加上公部門、農會與農友合作串聯,讓農友因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而願意加入,「以霧峰來說,維繫現有的60甲友善耕作面積,每年花費大約100萬上下。」對比自己當初購買三分地、花費數百萬資金,讓李璟泓重新思考棲地保育的其他可能做法,決定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更具效益的生態農法上。

 

許大地與生物共好的永恆承諾 提供保育策略分進合擊的想像
雖然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正不斷遭到不同程度的開發破壞,但民間的各種保育案例顯示,透過集資購地、棲地維護管理以及生態友善農法的推動等,一群人正自發性地為自然棲地保育,各自在各自的領域、持續努力著。

環境保護及棲地保育,確實可以有不同的施行策略;提供民眾充足的參與管道,可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也為環境永續提供分進合擊的不同想像。

辦公室地址

231023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48號3樓

客服信箱

service@tnf.org.tw

電話

一般客服|070-10101-666
                   02-2910-6000
捐款業務|070-10179-320
企業合作|070-10108-236
企業志工及講座|070-10108-235

2024年公益勸募字號

衛部救字第1131360951號

支持與加入

 © 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