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誼芩報導(環境資訊中心)
「過去為了保護台灣山林上街頭抗爭,想盡辦法、用盡招數,後來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方式可以永續的把環境保留下來,因此開始了公益信託的工作。」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說。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昨(21日)舉辦「公益信託於環保之運用」座談,藉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實際推行環境信託,累積的經驗與遇到的困難,進行實務經驗的分享。
一塊土地 開啟一個希望
孫秀如表示,從2000年開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有了「用公益信託來保護土地」的念頭,這幾年來不斷向英、日兩國取經,希望公益信託能在台灣生根。「目前台灣的公益信託法已經完成80%,還有20%不夠完善。」信託現在多為富人用來避稅的工具,台灣公益信託的發展至今尚未成熟。
環境信託是公益信託的其中一種,在日本,環境信託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模式,有住民發起的天神崎買取運動,也有自治單位(縣市政府)主導,例如知床森林100平方公尺買取活動。而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擁有的土地,僅次於英國女王,成功的保存許多古蹟與自然環境。
相較於國外成功的案例,孫秀如提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事環境信託的經驗,自2006年開始,受一名地主的委託,經營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山上的一座廢耕柑橘果園,目前計畫成立「台東成功環境信託體驗園區」,今年也將引入生態工作假期的活動。
公益信託案例在中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曾任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的黃子晏,長期關注國內外公益信託的發展。他從2008年開始注意中國公益信託的發展,他舉了雲南的希望小學和四川地震後的公益信託計畫,說明中國目前的現況。
雲南的公益信託希望小學,是由雲南國際投信發行的「公益型集合基金信託計畫」,社會熱心人士利用手上閒置的資金,透過購買信託產品,捐贈一部分的收益。捐贈資金的管理模式為,雲南國際投信負責投資,銀行負責監管專門帳戶,雲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受託人執行人)專項用於建蓋公益信託希望學校。
黃子晏也提到,在四川地震後,大量鉅額捐款湧入,要如何妥善運用?面臨這重要的課題,中國也開始注意到公益信託在災後重建的運用。「公益信託,是支持災後重建,高效利用賑災款項的首選途徑。」
來自廈門綠十字環保志願者中心的馬天南則提到信託與捐贈的問題,「如果信託到最後,資產(不動產)被委託人收回,信託最終還是被消滅?捐贈的方式是否比信託有利?」黃子晏回應「信託契約是攻防戰」,在簽訂信託契約時有許多必須注意的地方,如信託關係何時終止,後續管理的能力、經費等。孫秀如則表示,信託較不受限於稅制,彈性較大。
中國鷺島與草原的環境教育和公民參與
來自中國大陸的NGO代表,受限於中國土地權的問題,雖無實際從事環境信託的案例,但也分享了推動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的努力。廈門綠十字志願者中心常務理事劉安成介紹綠十字在廈門舉辦多個活動的經驗與成果,如:鷺島關愛日、耕與芽培訓、城市樂水行、無車日行動、兒童動漫營等。
從小在內蒙古出生長大的馬超驥,在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負責草原的項目。馬超驥提到,內蒙草原是非平衡生態系統,牧民過的是「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生活,但中國政府把草原分給牧民(稱為「網圍欄」),草原私有化,變成圈地,「網圍欄的區劃也落在牧民的心裡了」,對此他有很深的感慨。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透過舉辦草原沙龍、論壇、草原音樂會、草原遊學等活動,希望建立開放的交流平台,多角度詮釋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