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恩霆
以往東嶼坪調查因當地地形限制,僅能於深度6~8米處設置穿越線。此次珊瑚礁體檢前一週受南方雲系影響,連日大雨,當天又受到低氣壓外圍環流影響,雖天氣晴朗,但海下能見度仍然較差,且有些微湧浪,志工夥伴在水下展現極佳的中性浮力及穩定度,順利完成此次數據收集。
體檢成果
❖ 調查日期:2023年 7 月 5日
❖ 天氣:晴
❖ 調查深度:6~8米
❖ 水溫:29 ºC
❖ 能見度:10米
調查結果顯示,東嶼坪東側、南側、西側的活珊瑚(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覆蓋率分別為27.5%、49.4%、32.5%,依據國際標準,活珊瑚覆蓋率介於25-50%,為「一般」、「尚可」等級。東側以硬珊瑚為優勢、南側以軟珊瑚為優勢,西側則大致相同。其他生物類別的底質,則以營養鹽指標性藻類次之,三處(東、南、西)覆蓋率分別為5%、0.6%、0%。
非生物底質類型中,以岩石覆蓋率最高,三處(東、南、西)覆蓋率分別為58.1%、37.5%、44.4%;其次為沙,三處(東、南、西)覆蓋率分別為9.4%、12.5%、23.1%。
指標性魚類部份,除蘇眉、隆頭鸚哥、裸胸鯙外,其餘物種皆有紀錄。三處皆有記錄到蝶魚及笛鯛;東側、南側及西側蝶魚族群密度分別為2.5隻/100m²、1.5隻/100m²、4隻/100m²;笛鯛族群密度分別為1.5隻/100m²、0.5隻/100m²、0.75隻/100m²。東側及西側皆有記錄到鸚哥魚,族群密度分別為2隻/100m²、1.75隻/100m²。而石鱸、老鼠斑、石斑等族群密度皆低於1隻/100m²,且僅在一處或兩處發現。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則記錄到魔鬼海膽、硨磲貝及大法螺。三處皆有記錄到魔鬼海膽,東側、南側及西側族群密度分別為6.75隻/100m²、11.5隻/100m²、4.25隻/100m²。
東側及西側則記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皆為少於1隻/100m²,個體多為20公分以內,個體體長紀錄最大為30-40公分,僅有1隻。而南側則觀察到大法螺。
整體來看,東嶼坪東側、南側、西側指標性魚類種類相當多樣,惟族群密度有些低;無脊椎動物種類較為貧乏,可能是因地形較不利於無脊椎動物躲藏,且鄰近仍受不小捕撈壓力。然而南側觀察到罕見的大法螺,讓人相當驚喜。
2023年因澎湖海域受到較多熱帶低壓擾動,調查時並沒有觀察到珊瑚白化現象,但觀察到一些硬珊瑚有較大的啃食齒痕,推測東嶼坪區域或有穩定且個體較大的鸚哥魚族群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