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2024 和平島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

GOPR9639

作者:湯谷明

和平島以壯觀的海蝕地景而聞名,早年是基隆人戲水烤肉的景點,之後劃設為「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限制進入採捕保育種類或進行破壞水產生物棲地環境。2014年和平島地質公園納入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後,劃設沿海為禁止水域遊憩活動,因此較少人為干擾。和平島公園經營團隊為貫徹永續與海洋核心概念,自2021年開始加入臺灣珊瑚礁體檢地點之一,受限該海域地形,僅進行一條淺處的穿越線,本年度由和平島在地經營單位認養,由科學指導員、工作人員、在地潛水教練及志工共10人完成調查。

調查成果

調查日期:2024/6/28
調查樣點:和平島
天氣:晴
水溫: 29℃
深度:5米
能見度:7-9米

2024 和平島 5m_底質覆蓋率

調查結果顯示,和平島的底質以硬珊瑚(31.25%)及岩石(40.63%)為主。活珊瑚(硬珊瑚及軟珊瑚加總)覆蓋率38.8%。其他生物底質類別還有指標性營養鹽藻類,覆蓋率7.5%,以及海綿,覆蓋率為1.25%。非生物底質類別中,值得關注的為泥沙,覆蓋率6.875%,其多覆蓋於藻類與岩石上。

與歷年數據比較,活珊瑚覆蓋率逐年增加,從2021年的8.125%逐年上升至38.75%,此外岩石覆蓋率也大幅增加,因此推測此處的底質為岩石、碎石或沙不均質的分佈。藻類覆蓋率從2021年21.25%,至2023年高達32.5%,今(2024)年則降至7.5%,推測去年可能因為五月進行調查時,水溫尚低導致藻類較為繁盛,但是否確為季節性變化,仍有待長期觀察。

P6280030_和平島2024
和平島底質以硬珊瑚及岩石為主。湯谷明拍攝。

2024 和平島 5m_指標性魚類族群密度

指標性魚類部分,記錄到蝶魚、鸚哥魚及裸胸鯙。其中蝶魚的族群密度最高,有7.75隻/100m2;大於20公分的鸚哥魚,其族群密度為0.25隻/100m2;裸胸鯙族群密度則為1.5隻/100m2,此外,也記錄到零星小於30公分個體的石斑。從三年資料觀之,和平島的指標性魚類不論種類及族群密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21年僅記錄到蝶魚,族群密度僅有0.5隻/100m2,而近兩年除了蝶魚外,也開始記錄到鸚哥魚及裸胸鯙。

P6280021_和平島2024
裸胸鯙是珊瑚礁生態系的高階掠食者,族群密度越高代表生態系越完整。湯谷明拍攝。

2024 和平島 5m_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族群密度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則記錄到清潔蝦、魔鬼海膽及馬糞海膽,族群密度依序為0.5隻/100m2、1.75隻/100m2、0.25隻/100m2。從三年資料觀之,僅魔鬼海膽最為穩定。和平島雖然活珊瑚覆蓋率屬一般等級,但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在種類及族群密度上皆不高,推測可能因為此處岩盤平坦,硬珊瑚多是表覆形或單叢的分枝形,缺少複雜的立體空間供生物躲藏。

P6280007_和平島2024
馬糞海膽以藻類為食,可以抑制營養鹽藻類生長,但因生殖腺味美而被大量抓捕。湯谷明拍攝。

2024 和平島 5m_環境衝擊程度

在環境衝擊方面,漁業及一般垃圾皆屬輕微等級,與其他珊瑚礁體檢樣點相比,和平島的環境衝擊相對較低,推測可能是因為海洋遊憩活動受管制,且經營團隊有良好的遊憩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