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恩霆
2024年春季山水港與杭灣珊瑚礁體檢由一群生態潛水員 (EcoDiver) 完成調查。這些生態潛水員是在2022-23年間,由海洋公民基金會出資,並分別由在地業者陽光阿有、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海洋途徑潛水出人受訓,希望為澎湖建立一支完整的在地調查團隊。
調查報告
調查日期:2024/4/24
調查地點:杭灣、山水港東側
天氣:陰
水溫:24ºC
深度:杭灣5米、山水港東側9米
能見度:6-8米
調查顯示,杭灣與山水港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與軟珊瑚合計)分別為39.4%及16.25%,兩地點皆以硬珊瑚為主,山水港的軟珊瑚較多,此外,杭灣觀察到新死珊瑚,覆蓋率為0.625%。其他生物類底質類別中,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以山水港最高3.125%;僅杭灣記錄到海綿,覆蓋率僅0.625%。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杭灣記錄到從澎湖種苗繁殖場移植來的珊瑚有排卵,而今年五月初則同時記錄到原生珊瑚與復育珊瑚等珊瑚排卵大爆發,未來值得繼續監測觀察。
指標性魚類部分,兩地點皆記錄到蝴蝶魚,以山水港族群密度較高10.5隻/100 m2;石鱸與笛鯛僅在山水港有紀錄,族群密度皆為 0.25 隻/100 m²。與歷年相較,山水港的蝶魚數量從2019年以來持續上升後,至2022年大致維持穩定;杭灣則無明顯趨勢。其餘指標性魚類則零星目擊,甚至部分物種有減少趨勢(例如鸚哥魚)。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兩個地點皆有觀察到清潔蝦、魔鬼海膽及硨磲貝,但都是山水港的族群密度較高,例如清潔蝦0.75隻/100 m2隻,魔鬼海膽為61.25隻/100 m2,硨磲貝1.0隻/100 m2(多為10-20公分)。此外,僅有山水港發現馬糞海膽,族群密度為0.25隻/100 m2。山水港的無脊椎動物較杭灣豐富,可能是因為地形較利於無脊椎動物棲息。

環境衝擊部分,兩地點一般垃圾衝擊程度皆為零到低度等,另杭灣記錄到漁業垃圾,衝擊程度為中至高級;而山水港東側則記錄到珊瑚損害(船/錨),衝擊程度為低度。
兩地點歷年環境衝擊通常都有珊瑚損害:船/錨(淺藍)、漁網(黃)和一般垃圾(深藍),顯示頻繁受到人類活動與漁業活動影響。







以上圖片來源:陳恩霆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