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鼻頭珊瑚礁體檢恰逢夏天的尾聲,在東北季風到來前完成調查,當日晴空萬里,海面波光粼粼,灣內平靜無流,當天以精實的志工人力,順利完成數據收集。由於當地地形影響,鼻頭樣點歷年來僅能於深度3~6米處設置一條穿越線進行調查。
調查成果
❖ 調查日期:2023年 9 月 26 日
❖ 天氣:晴
❖ 調查深度:3~6米
❖ 水溫:28°C
❖ 能見度:8~10米
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硬珊瑚和軟珊瑚總和)覆蓋率為45.625%,主要由硬珊瑚組成,除了硬珊瑚外,營養鹽指標性藻類的覆蓋率為8.8% ,本次調查並未觀察到前述兩者以外的生物類別底質 。
參考過去五年鼻頭地區的硬珊瑚覆蓋率狀況,其數值介於25%至45.625%之間 。硬珊瑚覆蓋率在2020年曾來到最低點(25%),但自該年起至今已逐步攀升 。此外,本次調查未觀察到珊瑚白化或新死亡的狀況 。因為本次調查時水溫(27-28°C)較去年(28-29°C)稍低 ,推測可能與低壓環流擾動引起海水攪動降溫有關 。
非生物底質類型中,岩石的覆蓋率最高,占26.875% 。其次是沙,覆蓋率為10.625% ,碎石則為7.5% 。調查期間也觀察到少量泥沙,覆蓋率為0.625%,均覆蓋在岩石上 。
指標性魚類方面,僅記錄到蝶魚及裸胸鯙,族群密度分別為21.25隻/100m²及0.5隻/100m²。與歷年資料比較,蝶魚每年皆有觀察到,是鼻頭最常觀察到的魚類。偶爾也會零星觀察到石鱸、石斑、笛鯛、鸚哥魚及裸胸鯙,但族群密度通常為1隻/100m²上下。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份,僅記錄到清潔蝦與魔鬼海膽。清潔蝦族群密度為0.75隻/100m²,魔鬼海膽則為0.25隻/100m² 。與歷年調查結果一致,幾乎每年都能記錄到少量魔鬼海膽 ,偶爾還會記錄到清潔蝦及馬糞海膽。
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指引手冊,調查員會記錄樣區內的環境衝擊事件,需要分別記錄珊瑚損害、垃圾堆積等事件件數 。環境衝擊程度分為:0 = 無,1 = 低度(1件),2 = 中度(2到4件),3 = 高度(5件以上)圖表為各樣區平均環境衝擊程度。
根據調查結果,鼻頭的環境衝擊等級,在漁業垃圾及一般垃圾項目皆為3,屬高度環境衝擊。四個子樣區記錄到的漁業垃圾件數分別為42件、41件、45件以及10件,高於一般垃圾的10件、17件、16件以及14件。推測本地區可能有較多釣魚或漁業捕撈活動,且因地形限制或水文等因素,導致垃圾等容易滯留於此。
整體而言,鼻頭地區的指標性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在種類與族群密度上皆偏低,顯示生態系結構較為貧乏。然而,受地形影響,加上外圍消波塊形成屏障,當地水域相對平靜,為硬珊瑚的生長提供了穩定條件。鼻頭樣點屬於一般海域,亦為熱門的海洋遊憩場域,不僅是戲水民眾的首選,更是新手潛水員常見的練習地點。
雖然水域遊憩活動一向被視為潛在的擾動來源,可能導致珊瑚受損,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調查中並未發現顯著的珊瑚損害跡象。這一結果令人感到欣慰,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遊憩活動高度聚集之下,是否也可能因人為關注與管理壓力,使這片區域反而獲得某種程度的「非正式保護」。未來仍需透過長期監測,進一步釐清水域遊憩與生態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