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撰寫:呂嵐茵
墾丁合界珊瑚礁體檢於2016年由陽光潛水認養,調查團隊主要由固定志工組成。今年10月,自然環資和陽光潛水一起舉辦EcoDiver培訓,為在地志工隊伍注入新血。培訓完成後馬上學以致用,完成了合界秋季體檢。參與者多為資深潛水員,其中更不乏有潛水教練,具備穩定的潛水技巧。此外,有些成員原本就是珊瑚礁體檢志工,學員有11位加上教練和陪跑資深學長共13位,很專業且俐落地完成此次調查。
調查結果
※ 調查日期:2024.10.12
※ 調查樣點:墾丁合界
※ 天氣:晴
※ 水溫:26℃
※ 能見度:15-18m
※ 調查深度:5m、10m
底質調查部分,五米和十米處活珊瑚覆蓋率(硬珊瑚和軟珊瑚加總)分別為17.5%和32.5%。此外,兩深度皆有觀察到新死珊瑚,五米為1.88%,十米為1.25%。硬珊瑚也是底質生物類別中覆蓋率最高,其他類別都不及5%。
非生物類別覆蓋率最高為岩石,五米為68.75%,十米為62.5%,且皆創下歷年岩石覆蓋率新高。因活珊瑚覆蓋率明顯下降,且除了新死珊瑚,也看到一些死亡一段時間的珊瑚,顯示岩石覆蓋率持續的增加是因近期珊瑚持續死亡造成。

今年全球海水溫度不斷增高,珊瑚礁累積的熱壓力居高不下,在春季調查時已明顯感受到今年的水溫偏高,六、七月時便陸續傳來珊瑚白化的消息。由歷年活珊瑚覆蓋率折線圖看來,五米首次落到珊瑚礁健康標準的「不佳」等級,而十米因深度關係,累積的熱壓力較五米少,但活珊瑚覆蓋率還是有些微下降,接下來進入冬天,環境逐漸降溫,希望可以緩解珊瑚的環境壓力。

指標性魚類的部分,兩深度都有記錄到蝶魚和鸚哥魚,五米和十米處的蝶魚族群密度分別為4.75隻/100m2和14.25隻/100m2;鸚哥魚族群密度則是5米處1隻/100m2和10米處2隻/100m2。此外,五米處還記錄到裸胸鯙,族群密度為1隻/100m2。其他零星觀察到,十米處有石鱸、五米則有笛鯛,族群密度皆為0.25隻/100m2。
從歷年資料看來,蝶魚和鸚哥魚在合界為穩定可觀察到的指標性生物,裸胸鯙則是在五米處較為常見,石鱸、笛鯛、石斑,則在十米有較多記錄,和本次調查結果無明顯差異。
近年台灣珊瑚礁體檢將小石斑納入調查記錄,除了可多保留魚類資料外,台灣有些石斑種類成熟體長偏小,五米和十米處族群密度分別為0.25隻/100m2和1.25隻/100m2,顯示小石斑數量不少。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五米、十米處都有記錄到魔鬼海膽和硨磲貝,魔鬼海膽族群密度分別為3.75隻/100m2和5.75隻/100m2,硨磲貝族群密度分別為1.25隻/100m2和1.5隻/100m2。此外,5米處還有記錄到龍蝦,族群密度為0.25隻/100m2。

環境衝擊部分,整體看來衝擊程度最嚴重為漁具,第二是垃圾,顯示出人為衝擊程度高。其他珊瑚損害中,主要為結螺。
另外,在調查過程中,第一區和第三區都分別遇到一隻綠蠵龜,屬於罕見生物。








氣候變異加劇,全球珊瑚大白化的時間間隔縮短,珊瑚自我恢復的時間也變短,讓我們大家一起活的永續,實施淨零綠生活,還可以計算自己的碳足跡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