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谷明
基翬位在東海岸著名景點三仙台的南邊,為一開口朝南的小港灣。海底地形平緩,沙地上散布許多大、小型岩塊,因受三仙台屏障減弱東北季風的影響,適合珊瑚生長。此樣點從2011年開始累積珊瑚礁體檢資料,近年在沿岸多個開發案中提供關鍵重要的海下資料。因受限海底地形及珊瑚礁分布狀況,分別於2個深度,3-5米與6-8米設置穿越線。
體檢成果
調查日期:2024/7/3
調查地點:臺東基翬
天氣:晴
深度:3-5米、6-8米
水溫:3-5米—27.2℃、6-8米—27.6℃
能見度:6-7米
調查結果顯示,3-5米及6-8米穿越線的活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總和)覆蓋率依序為40.6%及51.9%,主要由硬珊瑚組成,也是生物類底質覆蓋率最高的類別。其他生物類底質,3-5米處有營養鹽指標性藻類,覆蓋率為3.13%;6-8米處則有藻類與海綿,覆蓋率皆是1.25%。
非生物類別底質中,泥質的覆蓋率最高,3-5米處與6-8米處分別為34.375%及36.25%。泥沙類覆蓋於珊瑚時,因珊瑚具有自淨能力,若泥沙數量不多,則尚不會對其造成影響。然而泥沙若沉降在岩石上,仍可能降低珊瑚幼生附著的機率。若不計入泥質,3-5米處以岩石為最高,6-8米處則以沙為最高。綜合觀之,基翬海底地形主要為大型礁塊與沙地參雜,離岸越遠,岩盤逐漸被沙地取代。
與歷年資料比較,2019年兩個深度穿越線的泥沙覆蓋率暴增至47.5%,偶後數年泥沙覆蓋率略有消長,但相較台灣其他地點,泥沙覆蓋率仍是相當高,需要日後密切關注。

指標性魚類部分,兩處穿越線都記錄到蝶魚,3-5米及6-8米的族群密度分別為4隻/100m2、3隻/100m2。僅3-5米處記錄石鱸,族群密度為0.5隻/100m2的,且以幼魚為主。其他指標性魚類闕如。參考歷年記錄顯示,僅有蝶魚穩定棲息。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兩處穿越線都記錄到魔鬼海膽及硨磲貝。魔鬼海膽在3-5米及6-8米的族群密度分別為5.75隻/100m2及0.5隻/100m2;硨磲貝族群密度分別為3.25隻/100m2及1.75隻/100m2,但大部分個體都小於10公分。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僅穩定觀察到這兩種指標性無脊椎動物。

環境衝擊部分,兩條穿越線上較嚴重衝擊類別為漁業垃圾,有中度到高度等級,且3-5米較為嚴重,再者,歷年資料顯示,指標性魚類,不論種類或族群密度都相當貧乏,推測此處長期受捕撈壓力影響。
其餘類別部分,珊瑚損害-船/錨類別為輕度等級,珊瑚損害-其他類別為輕度至中度等級,推測為浮潛等人為活動造成,一般垃圾衝擊為輕度至中度等級。
歷年資料顯示,基翬各種環境衝擊多在中度至高度,推測除了該處有較多的海洋遊憩及漁業活動外,再加上大雨後漁港南邊的小溪也常帶來垃圾,並沉降在海灣裡,「源源不絕」的垃圾經年累月下來,其中的塑膠垃圾將可能因裂化化為塑膠微粒,再透過食物鏈影響整個海洋生態及人類的健康。海洋垃圾無法完全清理乾淨,唯有從消費及生活習慣達到垃圾減量,才是治本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