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致維
龍洞1.5號是台灣東北角重要潛點,2024年珊瑚礁體檢於6月1號(世界珊瑚日)辦理。由認養潛店「iDiving愛潛水」與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組成7人 EcoDiver 小隊,在最精簡的人力下完成淺處(5米)與深處(10米)之調查。
調查結果
調查日期:2024/6/1
調查樣點:龍洞1.5號
天氣:晴朗
深度:5米及10米
水溫:25℃
能見度:5-10米
在底質方面,龍洞1.5號5米處之硬珊瑚與軟珊瑚覆蓋率分別為3.75%與10%,合計為活珊瑚覆蓋率,僅13.75%;10米處則分別為23.75%與6.25%,活珊瑚覆蓋率為30%。活珊瑚以外的底質生物類別,藻類為最優勢的類群,在5米處與10米處分別占17.50%與9.38%,較去年同期皆大幅下降。
非生物底質方面,不論深度,岩石覆蓋率皆為最高,分別為5米處的58.13%與10米處的38.13%,接下來依序為沙、碎石、泥。5米處岩石與沙覆蓋率皆比去年同期高出許多,可能因藻類覆蓋率下降,使得原本被藻類覆蓋的岩石和沙地裸露出來,而岩石與沙的覆蓋率也增加。而10米處沙覆蓋率達18.75%,是因1.5號深度8-15米間,鑲嵌在礁岩間大小不一的沙地有關。
在指標性魚類方面,本次調查僅記錄到蝶魚和鸚哥魚。蝶魚族群密度分別為 5 米處 2.50 隻/100m² 與 10 米處 3.50 隻/100m²,較去年同期稍低。鸚哥魚僅出現於10米處,族群密度為0.25隻/100m2。整體而言,指標性魚類狀況不佳。然而,於 10 米處調查時遭遇其他潛水員干擾,潛水員的活動可能驚擾魚類,導致魚類迴避調查區域,因此降低了調查到的魚類數量,也可能是造成本次調查魚類族群密度下降原因。
在指標性無脊椎動物方面,兩個深度都有記錄到魔鬼海膽與清潔蝦。魔鬼海膽族群密度最高,分別為5米處的6.75隻/100m2與10米處15.00隻/100m2。清潔蝦則為5米處0.75隻/100m2與10米處0.25隻/100m2。另外,亦在10米處記錄到馬糞海膽與龍蝦各一隻(族群密度皆為0.25隻/100m2)。
在環境衝擊方面,10米處記錄到大量珊瑚損害(其他類別),屬中度環境衝擊;相較5米僅記錄到一個珊瑚損害,屬無到低度環境衝擊。根據記錄者描述,兩個深度的珊瑚損害樣貌以潛水員踢斷為主。另外,10米處記錄到一件一般垃圾。
總結來說,龍洞1.5號之活珊瑚覆蓋率屬不佳至一般,而魚類、無脊椎動物之多樣性與密度則偏低。值得關注的是,10 米處之活珊瑚覆蓋率達到歷年新高,然而,岩石與沙覆蓋率也比去年同期高出許多,可能與藻類覆蓋率下降有關。此外,10米處遭潛水員踢斷之珊瑚損害創下歷年新高,顯示人為活動對龍洞1.5號珊瑚礁的嚴重干擾,需要更加留意。